研究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我们如何提高中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新时代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没有其他国家的特别保障措施和反倾销的限制,配额取消后,‘供’大于‘求’也是事实。行业内部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同类产品互相压价致使企业从微利走向无利,纤维资源严重短缺。外部环境上,我们只做加工,但技术的附加值、品牌、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都不在我们手里。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关键是提高行业内部的劳动生产力和竞争力因素。我们只有劳动力资源是无限供给的,能源、原料、运输等资源全部短缺。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强竞争力。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 杜钰洲
<详细>
为了引导更多的企业由做“大”向做“强”转变,2004年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在协会领导的直接关心指导下,与北京大学供应链研究中心合作,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数据资源和行业特征的基础上,开发了纺织服装行业综合竞争力指标测评体系。
评价企业竞争力,一方面能够量化地把握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竞争力水平和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竞争力评价信息,分析其优势和弱势,制定竞争战略,改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
在竞争力测评活动中,把各个企业的各项指标和同行业当中整体平均指标,每一项指标的平均水平,还有在同行业当中指标最好水平和最低水平,都发给参与测评的每一个企业,让企业都有一个参考,找准自己在同行业中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行业竞争力提升。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活动,将对获选企业进行跟踪分析研究,总结报道这一优秀群体的成功经验,让单一企业的成果普及为整个行业企业的共同财富,进而推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与北京大学供应链研究中心联手,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数据资源和行业特征的基础上,开发了纺织行业综合竞争力指标测评体系。该体系有“系统性”和“动态性”两大设计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企业竞争力是由显在要素表征,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但由潜在要素,如: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不是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去击败对手,而是要保障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纺织行业综合竞争力测评体系是一个包含了显在要素和潜在要素的科学指标体系,它通过目标性指标表征一个企业的现行竞争力状况,同时,也通过分析性指标,评估企业的竞争力保持和发展的潜力。
动态性原则是指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用动态眼光看待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动态模型,充分利用专家经验,已有统计数据等先验信息,并通过不断出现的新信息对模型进行调整,跟踪企业发展动态,力求使模型契合实际,真实反映企业的竞争力和竞争潜力。
整个测评体系由人力素质、资产素质、创新能力、赢利能力、规模水平、增长能力、节能减排等多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下设多项具体考核指标,如“人力素质”要考核企业职工教育程度、职工技术结构、领导层教育程度、领导层培训、科研力量、劳动生产率等。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各子系统之间的权重可以做出适当调整,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出企业竞争力的状况。
|